查看原文
其他

【CIDGA】“过客”与 跨国空间:南南移民流动对“新世界主义”的启示

CIDGA CIDGA 2022-04-23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创业机会增多,中国渐渐开始成为了其他发展中国家跨国移民的选择之一;同时不少中国移民也将他们的目光从欧美国家投向非洲等发展中国家。这种双向的南南移民有些什么共同特点?他们在未来的新型世界秩序构建中又会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们又应该如何认识“新世界主义”的观点?
基于这些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成功在5月28日在线上举行了本学期的第五次发展知识学术论坛。本次讲座由任教于上海师范大学的袁丁老师作为主讲人。袁丁老师结合自身近十年的海外实地田野调查研究经验,以广州的“巧克力城”和金沙萨的“看不见的唐人街”的跨国空间为例,展示了同为“过客”的两个移民群体(中国的刚果人与刚果的中国人)间的相似性。结合新型的人口流动事实,对新的发展实践要素进行了思考。进而说明了在讨论“新世界主义”秩序时,应当寻求南方国家间的共同性,弘扬万隆精神,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在展示具体田野之前,袁丁老师通过哈维对空间的九宫格划分,指出除了物质性空间之外,空间研究还包含了对再现的空间与空间的再现的研究。他认为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空间,也需要同时将人和时间纳入其中。空间并不只是一个空的地方,而同时也充满了各种流动与关系。人与空间的互动是人类学研究的重点。各学科对于跨国空间并无统一的定义,本次讲座中的跨国空间是一种比较抽象的“通道”,虽然无法触摸实体,但商品、资本、信息、技术、观念、病毒等通过这一通道跟随着跨国移民进行了广泛传播。
在对广州的非洲人跨国空间与金沙萨的中国人跨国空间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之后,袁老师指出两个空间的构建者具有一个共通性,都是南南移民中的“过客”群体。他们大多都是短期的,不断跨国的,非定居的流动移民群体,并与所在国之间形成一种临时性的关系策略。因为自认和周围的人不会有长期的往来关系,所以这一群体大部分都没有融入当地生活的打算。这一群体中很多人都具有一种“世界公民”的想象,而这种“世界主义”的想象与“新世界主义”之间会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在对“新世界主义”的概念进行溯源之后,袁老师认为不论是天下主义还是新世界主义,我们都应该用对话思维取代线性思维。西方国家虽然在原先的世界体系中占领主导地位,但是南方国家依然可以作为整体向他们发起对话。
袁老师的演讲触动了许多参会的老师们,在最后的提问环节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思考。李小云教授回应道,作为一个结构主义者,他的文章是从主导权力角度讲新世界主义,认为依附性力量很难发挥决定作用。而袁老师的讲座中则更多地是从策略性的角度指出应该探讨南方国家在“新世界主义”中的地位。与会者还就空间与移民的社会融入、“过客”概念的适用范围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本讲坛由人文与发展学院、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徐秀丽教授主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各项国际发展合作机制的推进,来自中国的资本、人、器物、符号等不断走向海外,超越传统中西划分的多元全球化要素同时不断走入中国。在此背景下,如何创新社会科学研究的视角,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获得新的问题意识是时代之需。为了满足这一日益增强的政策、学术和社会需求,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将通过比较发展研究和国际发展合作研究两个维度的探索不断深化中国对世界的认知,也不断拓展世界对中国的理解。本学期将通过九场发展知识讲坛,分别从减贫、援助、投资、移民、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不同类型的地方和跨国发展实践探究,来加深理解空间研究对于新型发展知识的启示。


(本文图片由演讲者提供)



国际发展和全球农业学院(CIDGA)


     中国农业大学基于其过去几十年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国际发展合作研究与人才培养探索之上,于2020年组建的校级跨学科、跨学院、围绕国际发展和全球农业相关学科进行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校级新农科建设平台。面向国际前沿,秉持全球视野。



撰 稿:张   玺

编 辑:杨程雪



相 关 阅 读

【CIDGA】海外发展空间的形塑与变迁

【CIDGA】中外国际发展合作专家共同呼吁推进新型多边合作,联合抗击新冠疫情

【CIDGA】边地浮现:中国海外发展遭遇中的新空间

【CIDGA】如何从空间-地方的视角解析中国对非投资社区遭遇?

【CIDGA】疫情背景下的国际发展合作:机遇与挑战

【CIDGA】如何连缀身体、空间与社会,推进认知范式的转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